聚焦法律生態融合 高校團隊調研徐州賈汪礦區綜合治理
【谷騰環保網訊】近年來,隨著煤礦資源型城市轉型加速,礦區水污染治理困境日益凸顯,有些已然從單純的生態問題演變為嚴峻的民生問題,且現行法律體系在應對廢棄礦區污染方面存在顯著短板。為調研解決上述難題,2025年7月4日至7月7日,由河海大學法學院、環境學院和水文學院的學生組成了“律治煤澤·水煥新生”廢棄煤礦區水域治理調研團隊,赴江蘇省徐州市開展“煤礦區水塌陷區生態環境修復與水域治理”調研活動。聚焦廢棄礦區水域治理立法問題,旨在通過跨學科視角與實地采樣分析、政府部門訪談等系統梳理法律漏洞和技術瓶頸,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調研團隊先后走訪賈汪區人民檢察院、潘安湖街道辦事處以及新沂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潘安湖從煤礦塌陷區到國家級生態景區的轉型歷程,并圍繞政策法規、公益訴訟及生態技術、水質監測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聚焦政策法規與公益訴訟。
聚焦政策法規與公益訴訟
7月4日上午,調研團隊首站來到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檢察院,調研潘安湖水域治理中的政策落實與公益訴訟實踐。潘安湖曾是徐州市最大的煤礦開采塌陷區之一,了解其水生態修復治理政策及公益訴訟法律問題至關重要。
團隊成員采訪了賈汪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科長呂向陽、賈汪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吳旋及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王鵬進。呂向陽科長介紹了生態修復治理政策從無到有、逐步優化的過程。他強調,賈汪區通過“政策引領 + 實踐創新”,為廢棄礦區污水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的資金支持也讓治理措施得以落地。
吳旋副檢察長結合2014年以來的公益訴訟實踐,指出法律監督在水域生態治理中的關鍵作用。2015年7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擘畫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試點。短短十年間,賈汪區檢察院工作人員在不斷探索適合的工作模式和路徑,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公益訴訟工作機制,并列舉了最高檢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案等實例。同時,吳副檢察長也提到公益訴訟實踐中存在履職邊界劃定不清晰、落實成果不到位等難題,建議強化行政部門配合,制定長效治理機制。
座談會上,負責人發放了省市級煤礦區水域治理相關政策文件,團隊成員研讀后,深刻感受到政策迭代與地方實踐的緊密聯系,以及政策不斷優化給百姓帶來的實惠。
圖為賈汪區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接受采訪 蔣雨萱供圖
探尋生態修復與文旅融合
當日下午,在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王鵬進的引薦下,律治煤澤·水煥新生”廢棄煤礦區水域治理調研團隊前往潘安湖街道辦事處,與曾全程參與潘安湖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的退休工作人員王保玉進行訪談。
王保玉主任回顧了潘安湖從“煤城瘡疤”到“生態明珠”的蛻變歷程。上世紀50年代起,賈汪區煤礦資源為經濟發展貢獻巨大,但過度開采導致生態退化。21世紀初,潘安湖水域治理啟動,治理團隊堅持生態濕地景觀基調,打造鄉野情趣生態濕地。
王主任介紹,潘安湖治理借鑒了浙江經驗,但更注重因地制宜,創新采用“填高挖低”技術,利用深層黏土地質構造人工濕地系統。在水質凈化方面,通過“水系連通 + 自然凈化”模式,南引京杭大運河活水,北接屯頭河形成循環水系,實現水質自凈,達國家二類至三類水標準。
此外,潘安湖街道將生態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把塌陷區的環境、生態、景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賈汪模板。隨著旅游業發展,景區提供800余個崗位,70%聘用當地居民,周邊興起200余家農家樂、民俗,帶動千余人就業,區政府還設立120余個“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當地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生活富足幸福。
在王主任帶領下,團隊參觀了潘安湖國家水利風景區,親身感受湖光瀲滟、鷗鷺翔集的美景,深刻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賈汪轉型實踐做得好,現在是‘真旺了’”的深刻內涵。
團隊通過與專業人員交流和實地參觀,了解了廢棄煤礦區水治理的政策法規,見證了潘安湖的轉型。此次調研從“政策對話 + 實地感知”雙維度,調研了潘安湖生態治理的全鏈條經驗,深化了對廢棄煤礦區水生態治理復雜性的認識,其轉型實踐為同類地區提供了“賈汪經驗”,調研成果將為有關水污染治理及立法政策研究提供參考。
圖為潘安湖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接受采訪 蔣雨萱供圖
關注水文水質數據監測
7月7日上午,律治煤澤·水煥新生”廢棄煤礦區水域治理調研團隊來到新沂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該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作為沭河江蘇境內唯一國家級重點水文站,自1914年起監測河道流量,見證了流域水情變遷,肩負著防汛抗旱和水資源管理重任。
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張津寧介紹了魚型探測器等設備,展示了普通雨量器等,講解了通過雨量器數據推斷雨量大小的方法。監測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水位、流量等水文信息,依托先進技術捕捉水情變化,極大地減輕了水文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時,監測站也是沭。
圖為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帶領參觀講解
河流域水文信息匯總平臺,為防汛決策和水資源調配提供依據,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水情實時預警和動態分析。
團隊在張津寧的帶領下參觀了水文博物館,館內老式求積儀等工具和老照片,展現了水文事業的發展變遷,也是水文精神傳承的紐帶。
隨后,實踐團隊得到了新沂水文監測中心的主任周巖、江蘇省水文資源局徐州分局站技科科長錢學智與江蘇省水文資源局徐州分局辦公室主任文武的熱情迎接。其中,周巖主任畢業于河海大學水文學院,提及自己的大學生活,他也流露出懷念的神色。隨后,實踐團隊展開訪談,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文監測工作與水質監測工作。除了建設成就之外,周巖主任也告訴我們,水質監測的廣泛推進仍然需要打破部分區縣不配合檢查工作的堵點,仍然需要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
隨著智慧水文發展,大數據等技術將融入監測體系,新沂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將不斷升級,繼續守護水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堅守著護水安瀾的初心,守護著城市的安全與生機。
此次調研活動,是河海大學法學院“律治煤澤·水煥新生”調研團隊在廢棄煤礦區水域治理領域的一次深度探索。他們穿梭在政府部門、礦區舊址與監測中心,從政策法規到技術實踐,從生態修復到文旅融合,全方位地調研了賈汪礦區治理的經驗與挑戰。調研成果不僅可為水污染治理及立法政策研究提供了參考,也為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展示了可借鑒的“賈汪經驗”。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以專業力量助力更多礦區的修復建設,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智慧與力量。
圖為“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合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