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如何與美麗中國建設一體推進?
【谷騰環保網訊】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農業強國的鮮明底色。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作出專門部署。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尹建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綠色轉型已進入深化系統變革、構建長效發展機制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農業綠色轉型與污染防治、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共生、技術共融、制度互聯,必須一體推進。
尹建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發展戰略等。
中國環境報: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對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著怎樣的意義?
尹建軍:《規劃》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底色,通過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模式清潔化、產業結構優化,從而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可持續動力,對農業強國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在資源保護方面,綠色轉型有利于筑牢資源根基,保障產業鏈上游穩定。《規劃》提出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守牢18.65億畝耕地紅線,并通過鹽堿地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措施提升耕地質量;強調樹立“大農業觀”,發展木本糧油、優質飼草、生態漁業等多元化食物來源。這種結構性調整優化了農業資源布局,延長了產業鏈條,增強了食物供給的穩定性與韌性。
在生態價值轉化方面,綠色轉型有助于催生新產業業態,拓展中間鏈增值空間。《規劃》要求推進秸稈、畜禽糞污、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這種模式縮短了資源循環周期,將傳統“線性”產業鏈升級為“閉環”生態鏈。《規劃》提出推廣節能農機裝備等綠色技術,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通過碳匯交易等市場化機制,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收益,為農業產業鏈注入綠色增值空間。
在技術創新方面,綠色轉型有助于賦能全鏈條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規劃》將種業攻關、農機裝備研發列為重點任務,強調以科技自立支撐產業鏈安全。這些技術將推動農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提升全鏈條的國際競爭力。《規劃》提出發展農產品加工、生物科技等高附加值產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這種產業延伸不僅能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還能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
在產業融合方面,綠色轉型有助于促進城鄉融合,共享產業升級紅利。綠色產業通過創造新型就業形態,如生態農業技術員、生物質能運維員等,有助于推動農民技能提升與收入增長。同時,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的綠色生產方式能夠間接提高種糧收益,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共享產業增值紅利。綠色轉型助推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能夠吸引人才回流與社會資本投入。
在社會效益方面,綠色轉型有助于推動農業綜合效益和長遠戰略價值提升。綠色轉型通過降本增效、價值鏈延伸,能夠顯著提升農業綜合經濟效益。例如,節水灌溉技術減少用水成本,循環農業降低肥料投入,多元化食物供給緩解進口依賴。同時,減少碳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遏制面源污染等生態改善目標,能夠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后代留出發展空間。
中國環境報:當前我國農業綠色轉型處于什么階段?
尹建軍:我國農業綠色轉型歷經多年政策推動與實踐探索,逐步形成系統性發展路徑。在20世紀80年代至2010年的起步探索階段,國家開始提出生態農業理念,但尚未形成全國性政策框架。在2010年至2020年的政策驅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農業綠色轉型納入政策體系,投入品減量與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初步實現。2021年至今為系統深化階段,以2024年《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和《規劃》的提出為標志,綠色轉型進入全鏈條、全環節推進階段。
在起步探索階段,粗放經營導致資源過度消耗與生態破壞問題凸顯,部分地區開始自發探索秸稈還田、沼氣利用等局部循環模式。在政策驅動階段,“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國家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等先后啟動,化肥減量、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專項治理重點推進。當前,我國農業綠色轉型政策目標已從單一污染治理轉向資源高效利用、產業低碳循環、生態價值轉化協同推進,強調科技賦能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農業綠色轉型與污染防治、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共生、技術共融、制度互聯。
中國環境報:在當前這一階段,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怎樣與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中國建設相關任務相輔相成?
尹建軍: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控要協同增效。在耕地保護與土壤修復方面,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南方酸化耕地治理等,減少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為糧食安全與污染防治奠定基礎。在農業節水與水污染治理方面,要推廣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水體富營養化風險,助力“美麗河湖”建設。
循環經濟與減污降碳要一體聯動。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將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通過種養結合、能源化利用等手段轉化為資源。例如,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既減少焚燒污染,又替代化石能源;畜禽糞污還田能夠提升土壤碳匯能力,與碳中和目標形成呼應。在低碳技術集成應用方面,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降低豆粕依賴,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減少甲烷排放。
生態價值轉化與鄉村宜居要相互融合。要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生態種植、綠色加工、休閑農業等業態。要整治人居環境,推進村莊綠化、污水治理與廁所革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細胞級”支撐。
制度創新與政策協同要同向發力。激勵機制方面,將耕地保護、面源污染治理納入地方政府考核,完善生態補償與碳匯交易制度。例如,長江“十年禁漁”通過社保安置與產業轉型保障退捕漁民生計,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科技賦能方面,開展農業綠色發展重點研發計劃,攻關土壤修復、智能農機等關鍵技術,推動“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升級。
中國環境報:《規劃》分別提出了到2027年、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的主要目標。相應地,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是否也有階段性的工作重點?
尹建軍: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任務,農業全面綠色轉型也有階段性的工作要點,以實現與農業強國建設同頻共振。
2024年—2027年,綠色轉型需聚焦資源保護、技術儲備和制度框架的搭建。這一階段需重點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如耕地質量退化、技術模式碎片化、市場機制缺失等基礎性矛盾。
2027年—2035年,綠色轉型需在前期基礎上實現“優不優”的跨越。這一時期需聚焦解決低碳技術集成度不足、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國際競爭力待提升等深層次問題。
中國環境報: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如何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階段性目標相匹配?
尹建軍:2024年至2027年這3年間,要筑基蓄勢,打造綠色轉型基礎能力。
一是通過資源保護筑牢根基。如實施“耕地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優先在東北黑土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開展退化耕地治理;建立“鹽堿地改良技術圖譜”,在黃淮海、松嫩平原等鹽堿集中區推廣“以稻治堿”“生物改良”等模式;推行“農業用水定額管理”,在西北旱區推廣滴灌智能控制系統。
二是實現技術突破形成支撐。啟動“農業綠色科技攻關計劃”,重點研發生物固氮、智能農機、廢棄物纖維化等關鍵技術;推進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集成展示稻漁綜合種養、畜禽糞污能源化利用等成熟模式,形成可復制的技術包。
三是推進制度創新構建框架。出臺農業碳匯核算標準,在糧食主產區開展碳匯交易試點,探索“耕地保護—碳匯收益—生態補償”聯動機制;建立“綠色金融支農專項”,將節水灌溉、有機肥替代等納入財政貼息范圍,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綠色農業項目。
2027年至2035年這8年間,要系統躍升,實現綠色轉型全面突破,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全鏈條升級生產方式。構建“三階遞進”技術體系,前端推廣智能育種、中端普及精準作業、后端完善循環利用;實施“農業碳中和標桿行動”,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零碳農場,集成太陽能烘干、生物質供熱、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2035年實現農場層面碳中和。
多維度拓展生態價值。開發“農業生態產品目錄”,將黑土地碳匯、漁業增殖放流、草原生態修復等納入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建立“綠水青山”定價機制;發展“氣候韌性農業”,在氣候敏感區推廣耐旱玉米、抗澇水稻等品種,結合氣象指數保險降低災害損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