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環境數字化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谷騰環保網訊】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多地綜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推進生態治理,既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也有助于不斷提高“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監督治理一網統管、行政運行一網協同”的水平和效能,以“數據多跑路助力群眾少跑腿”,實現了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和政府運行協同高效。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數字生態文明建設起步晚,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有:
一是生態環境數字化前瞻性不足,基礎能力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缺乏全方位、智能化、精準化的生態系統感知能力。二是生態環境資源數據體系還不夠健全,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協同不足。三是大數據平臺建設和污染溯源解析等監測數據系統尚未建立。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正處在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亟須加快數字技術和數字化手段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推動生態環境服務、監測、監管、決策各個環節實現數字化,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提供強大支撐。
一是構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綜合遙感、走航、無人機、地面站點監測等環境監測手段,依托大數據技術和數字化集成平臺,實現對空氣、水、土壤等方面的生態環境指標實時動態監測,做好人類行為與自然現象的生態風險監測評估,實現一體化的動態監測與調控,為生態環境智能監管、科學決策、社會服務提供真、準、全、快、新的“一套數據”基礎。
二是推動生態環境大數據匯集交流。全面匯集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污口、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等環境數據,強化同自然資源、水利、氣象、能源、農業、林業、交通等領域的數據聯通,推動多源數據融合,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精準治理、整體改善。
三是提升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和決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生態環境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潛能和價值,提升統攬全局、監測感知、預警預報、形勢分析研判、風險防范、應急處置和監管執法能力,把數據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用數字化技術助力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是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活新場景。依托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碳排放感知、碳足跡追蹤等數字化手段,開展重點行業、產業、園區等碳排放監測,加快生態城市建設。倡導數字化綠色化生活,打造綠色低碳社區。引導公眾樹立數字化綠色思維方式。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生態環境局漢臺分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