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須建立完善的工業園區有害氣體現場監測技術系統
【谷騰環保網訊】“目前我們亟須建立數據準確、響應及時、覆蓋全面的工業園區有害氣體現場監測技術系統。”6月18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在第十五次生態環境監測學術交流會上這樣表示。
隨著工業經濟的集約化發展,我國已形成各類工業園區7000余家,其中化工園區總數超過1000家。劉建國介紹,工業園區內排放的污染物對周邊敏感區域影響大,污染物種類多,特征污染物因園而異,污染突發事故時有發生,對應急能力要求高。
“整體來看,工業園區有害氣體種類繁多、無組織排放占比高,突發環境事故風險大,園區有害氣體的潛在環境風險,對工業園區的環境監測和有效管理提出了迫切需求。”劉建國說。
然而,工業園區有害氣體監測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傳統現場采樣、離線分析方法,不能連續監測園區污染物排放;固定(點)污染源排放連續監測系統,無法全方位監測無組織(面源)污染排放;固定設備監測無法全過程監測園區排放強度,以及環境風險影響;國產監測儀器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亟須提高,工業園區須盡快形成國家環境監測能力。
劉建國認為,光學監測技術具有波段寬、靈敏度高、反應快等特點,可以實現快速、多組分非接觸式遙測,其檢測精度接近質譜色譜技術,是未來有害氣體監測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
利用自主的設備監測我國復雜的工業園區的排放情況,需要從儀器、方法、原理、創新和應用、標準制定方面提出有別于發達國家的解決方案。劉建國表示,應圍繞污染來源識別、總量監控和應急監管的需求,從建立高溫光譜數據庫和分析模型著手,解決高氣溶膠背景下大氣衛星痕量氣體成分衛星反演技術,通過應用示范形成產業化的系列技術產品,建立工業園區的技術監測體系。
劉建國介紹,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圍繞相關工作開展持續創新探索,其中包括:創建了高溫光譜數據庫和園區排放通量解析算法,實現惡劣環境條件下工業園區有害氣體高精度觀測;突破了激光和傅里葉紅外光譜工業現場惡劣環境應用技術,研發系列設備并實現產業化,建立相關設備行業標準;完成國家重大活動園區排放減排,以及園區預警體系建設示范,形成工業園區有害氣體現場監測技術系統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通過科研院所和行業部門的緊密結合,將相關技術標準化、規范化,最后形成針對工業園區有害氣體現場監測的系統解決方案。”劉建國表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