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安院士:新污染物去除技術工程應用亟須加強
【谷騰環保網訊】中國工程院院士、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侯立安12月28日在首期新污染物論壇中分享了我國飲用水中新污染物中長期防控策略的思考。
水環境是新污染物主要載體,污染物呈現東高西低、下游高于上游分布特征
他指出,新污染物在我國水體、土壤和空氣中均有分布,而且存在環境轉化和遷移特性。但是,水環境是新污染物的主要載體,超過90%會進入自然水體。研究表明地下水、地表水、暴雨、飲用水、廢水等水環境中都廣泛存在新污染物。此外,污水處理廠是新污染物的重要匯聚地,主要來源包括生活污水、農藥排放污水、制藥企業排放污水、養殖業農業排放污水等。
“我國水環境中新污染物分布區域廣、區域聚集性明顯,與工業化、城市化等人類活動程度密切相關,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分布較多。污染物分布水平呈現東高西低、下游高于上游的分布特征。很多新污染物自然降解能力較差,在環境中具有持久性和積累性。” 侯立安表示。
他舉例說明了不同新污染物區域分布差別與區域內主體行業類型密切相關。例如:抗生素主要分布在東部、南部醫藥行業發達地區;微塑料主要分布在沿海或近沿海地區。
新污染物去除技術工程應用亟須加強,應識別降本增效的實用型去除技術
當前,我國新污染物治理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新污染物底數不清、清單研究困難。
侯立安指出,新污染物種類多、溯源難、涉及行業廣、產業鏈長,向環境釋放時含量低、隱蔽性強。我們尚未建立針對性監測技術,當前監測技術大都針對傳統污染物,尚難完全有效監測與追蹤新污染物。依靠現有技術無法開展大范圍監測,難以為新污染物分布研究提供準確、全面的數據支撐,尤其是大數據的支撐。這些都對我國新污染物清單調查研究帶來挑戰。
在技術方面,現有新污染物識別檢測技術存在短板——檢測方法落后于檢測技術發展,沒有充分利用現代檢測儀器的效率和優勢,同時,缺乏足夠標準指引,現有監測數據可對比性差。
此外,還存在新污染物風險評估體系建設難度大、常規凈水工藝難以去除新污染物等挑戰。
侯立安認為,新污染物去除技術工程應用亟須加強。目前,現有新污染去除技術大多仍停留在試驗階段,未達到中試和實際運行規模。針對新污染物的去除,吸附法、生物法、膜技術、高級氧化和光催化氧化法是研究最廣泛的技術。上述不同去除技術存在各自優缺點,如何識別去除效率高、經濟成本低的實用型去除技術,對于污水廠提標改造、飲用水廠凈水工藝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污染物限值法規標準亟待完善
侯立安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建立化學品管控制度,加強新污染物源頭控制,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新污染物限值法規標準,建立高品質飲用水水質標準。同時,要明確管理目標,全面推進新污染物清單調查研究,科學建立生態與健康風險評價模式。
他建議要加快科技創新,攻關關鍵技術,開發綠色凈水技術,促進新材料在凈水技術中的應用。要保證新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同時,降低能耗和物耗,避免二次污染等,重視納米材料在新污染物治理中的運用。
面向未來,侯立安認為可以基于大數據的綜合利用和全膜法組合工藝技術的突破,開發建設前瞻性的“智慧水廠”,從而實現水廠工藝靈活化、管理智能化、水質多級化等目標,成為真正與社會融合、互利共生的城市基礎設施,實現“安全”和“減排”的雙重目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