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谷騰環保網訊】甘肅省包括河西走廊、甘南高原、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承擔著全國主要江河源頭水源補給、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考察甘肅時強調,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特殊而重要的生態地位,對甘肅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甘肅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遵循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要求,在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綠色發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等方面,因地制宜部署水生態環境保護任務。
以水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恢復為重點,構筑河西走廊綠色屏障
缺水是河西走廊生態環境惡化的核心。河西走廊氣候干旱,太陽輻射強,年降水量僅在40mm—200mm之間,年蒸發量約為年降水量的20倍,靠祁連山的冰川積雪這個唯一水源養育著460余萬人。河西走廊也是甘肅的糧食基地,農業灌溉用水量占比多年平均達到70%以上,但灌溉技術落后,灌溉設施存在干支、斗渠漏跑嚴重等問題,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當地水庫和渠道多為敞開式,在高蒸發量的氣候下,造成大量無效蒸發。遠超警戒線的水資源開采量,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多處土地荒漠化變成戈壁,無法利用。
保障河西走廊的水資源供給,要靠自力更生。從地下水補給、工農業節水、減少無效蒸發、推進再生水利用、落實祁連山原生態保護及恢復植被功能6個方面著手,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并促進生態功能恢復。
一是通過建設汛期存水或調水工程,適時補給地下水量。二是通過采用管灌、噴灌、微灌、滲灌等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實施輪作休耕,因地制宜發展旱作玉米、小麥種植等節水種養方式,工業企業加大污水資源化利用等措施,實現工農業高效節水。三是通過明渠改暗渠等適宜的物理方式,降低渠道和水庫的水資源無效蒸發損失。四是通過系統規劃積極構建再生水利用與調儲工程,增強再生水的使用和調配能力,減少對自然界的取水量,保障黑河、黨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河流的生態流量。五是通過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加大對祁連山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河湖、濕地、戈壁等的原生態保護,采取自然休養、農牧民搬遷、減畜禁牧等措施,減少人為擾動,提升祁連山的自我生態修復功能。六是通過適地種植,合理耕作、施肥、灌溉排水、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沙漠化、土壤鹽漬化和草場退化,恢復林草植被功能。
以修復生態功能為重要前提,全面提升甘南高原水源涵養能力
甘南高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以不足5%的黃河流域面積,貢獻了流域20%的水資源量,具有很強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是維系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近些年,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公益林建設、義務植樹等措施,林地面積不斷增加,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林線后退、濕地面積萎縮、草原沙化和河水流量劇減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生態環境脆弱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扭轉。
維護甘南高原的水源涵養功能,必須對現存問題逐個擊破。從草原保護、濕地修復、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緩沖帶劃定四個方面入手,加大生態治理與修復。
一是通過嚴格控制甘南地區載畜量,落實草原禁牧、輪牧措施,推動“以草定畜定牧定耕”,促進草畜平衡,推進瑪曲、碌曲黑土灘等退化草原和沙化草原綜合治理。二是通過加大對黃河首曲、尕海等不同類型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對生境受損的濕地,確定退耕還濕、擴水增濕、生態補水等生態恢復任務,促進濕地面積恢復。針對被侵占蠶食的濕地,逐一明確整治方案,限期退出。三是通過加強太子山、蓮花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保護區的管理水平。四是通過打造高海拔地帶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提升甘南地區生態保護能力。
深入實施減排增容攻堅,保護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地帶生態環境質量
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地帶地形地貌復雜,雨水稀少,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又是人口集中、耕地面積大、水資源最緊缺、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區域之一。不僅水資源“先天不足”,地質條件易發水土流失問題,更有一些水環境問題尚未根本解決。縣級及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未全部實施,雨污合流的現象普遍存在,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低等,致使散渡河、馬蓮河、祖厲河、葫蘆河、三岔河、洪河、蒲河等河流仍無法穩定達標。
提升隴中隴東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必須多管齊下。地形環境復雜的隴中隴東地區,需要從治理成效、水源涵養功能和水資源保障能力整體提升出發,實施點線面“三位一體”的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通過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業園區污染防治,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新、改、擴建,污泥無害化、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膜污染治理,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測土配方施肥與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新型生態產品和先進施肥施藥機械利用,初期雨水調蓄池利用等措施,有效控制各類別的污染排放。二是強化水資源節約利用與有效補給,推進全面實施節水,增建再生水利用設施,提高再生水的利用量,避免無效蒸發,建設引調水工程,補給隴中隴東水資源量,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保障祖厲河、葫蘆河等河流的生態流量。三是注重提升水源涵養功能,圍繞隴中隴東的涇河、渭河、馬蓮河、祖厲河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域,開展生態修復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河岸生態緩沖帶建設和水生植被生態保護恢復,利用封禁、水保林建設等生態措施,整體提升隴中隴東的水土保持功能。
以防范環境風險為主線,維護隴南山地自然地貌
隴南山地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甘肅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包含多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濕地、森林公園。地形復雜、溝壑縱橫、山高坡陡、水系眾多,有3500多條泥石流溝,尾礦庫分布較廣。由于處在龍門山地震帶上,地質環境脆弱、災害頻繁,加之降雨量大,流水侵蝕強烈,不可控因素較多,易引發環境風險。尤其是尾礦庫的潛在風險,看似可控、實則難防,易導致草木退化及荒漠化加劇等生態環境問題。
防治隴南山區水環境風險,必須準備充分。隴南山地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是實施風險防控和提升生態涵養功能。
一是通過開展尾礦庫水生態環境風險評估,著力降低尾礦庫開采造成的風險。尾礦庫停止使用后,著手進行復墾,在壩面建草皮,庫內植草、灌木或農作物,杜絕砂塵給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強化尾礦庫周邊的突發環境事件監控預警體系建設、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二是通過有序推進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退圩還湖、退耕還林還草、低質低效林改造、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工程,增加森林、草原面積,提升長江上游隴南山地生態系統的涵水功能。
“十四五”是甘肅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出堅實步伐的重要時期,多元的地貌特點,決定了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亟須突出重點、精準施策。需要統籌考慮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和水災害防治四個方面,因地制宜打造水生態環境治理方案,為更高標準打好甘肅省碧水保衛戰,推進甘肅省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美麗新甘肅建設提供支撐。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