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產業整體向好,企業如何做大做強?
【谷騰環保網訊】如何確保監測數據科學、準確、及時、可靠?如何引領監測技術創新?如何促進監測行業發展?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的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社會化環境監測與運營服務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大會暨第四屆生態環境監測高端論壇上,與會的行業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圍繞智慧監測、碳監測、新污染物監測、遙感監測、海洋監測、輻射監測等話題展開探討。
1 建議企業用好用足相關政策,尋找發展機會
“‘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監測產業市場規模快速擴張,營收實現翻倍式增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黨委書記、副站長吳季友透露,初步統計,監測裝備制造業、監測運維行業、檢測機構行業等三大行業累計市場規模近540億元。
“社會監測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政府和企業實現了雙贏。”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分析說,對政府而言,有效整合了全社會環境監測資源,有力保證了監測與評價的獨立、客觀、公正,支撐了環境管理需求;對企業而言,充足的市場需求激發了企業活力,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跨越式發展。
“雖然監測產業整體向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研究員馬立學表示,主要表現為品牌競爭不強。有些企業因為研發能力不足,主要生產的是低端、同質化的產品。檢測精細化支撐不足也是問題之一。特別是對于一些新污染物的監測設備研發不足。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主任謝丹平也深有感觸:“目前我國新污染物監測能力比較薄弱。”
據謝丹平介紹,在國家層面,對國家直屬監測機構13家單位進行調查,只有3家單位具備新污染物篩查和定量檢測分析的能力,包括應急能力和人員技術隊伍儲備等;在省級層面,30多個省級機構也僅僅只有3家具備全面的能力;地市一級的監測機構基本上還處于空白狀態,絕大部分不具備新污染物監測能力。
對此,馬立學建議,企業多參與相關政策標準的制定,用好用足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尋找發展機會。同時,加大研發力度,尤其注重研究一些新型傳感器的應用以及快速檢測、低功耗、低成本、低污染的檢測設備。
2 絕不能在數據上動歪腦筋,更不能弄虛作假
根據2021年12月印發的《“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下稱《規劃》),到2025年,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大監測”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質量監測網絡更加完善,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管體系基本形成。
《規劃》稱,目前,監測服務供給、體制機制、基礎能力還存在諸多短板和挑戰,一些新興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測支撐薄弱甚至空白,亟須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而其中,監測數據造假是對行業本身傷害最大。
蔣火華分析說,其中一個主要動機是“政績觀錯位”,主要表現在大氣和水等環境質量監測領域。
他說,因為監測數據越來越多地用于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污染防治目標考核、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排名、中央和省級生態環保督察等,影響甚至決定是否對黨政領導干部采取約談、問責、處分等措施。在這種壓力下,一些領導干部就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干預監測管理和技術部門的工作,讓監測數據“好看一點”,最終導致監測數據失真。個別地方對屬地既是排污大戶又是利稅大戶的企業放松監管。此外,還有排污單位受經濟利益驅使造假、不良市場競爭等因素。
蔣火華表示,監測數據真實準確是紅線也是底線,社會監測機構絕不能在數據上動歪腦筋,更不能弄虛作假。
3 提升監測水平,要注重聯網共享、測管一體
隨著智能化、自動化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廣泛應用,傳統監測技術和樣式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管理的需求。提升監測水平,是應對諸多短板和挑戰的關鍵。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強化監測數據集成共享、分析評價與決策支持,提升監測大數據應用水平。
“沒有智慧監測,就沒有監測現代化。”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管理室主任陳傳忠表示,智慧監測本質是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監測很有必要,這是“三個治污”和“五個精準”的呼喚,也是監測實現“真、準、全、快、新”的必然要求。
我國首艘千噸級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中國環監浙001”是智慧監測探索之一。據悉,全船采用專業三維建模工藝建造,船上設4個專業實驗室,具備樣品采集、常規海洋理化參數測定、微生物分析、海洋動力學測量等功能。
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方杰介紹說,“中國環監浙001”可以快速獲得突發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和海洋災害的范圍、危害程度等第一手數據,并準確反映突發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發展、變化情況。
“中國環監浙001”只是智慧監測探索的一個縮影。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新污染物篩查監測技術、“雙碳”監測評估技術、無人艇(船)、無人機等智慧監測探索比比皆是。
為更好推動智慧監測發展,陳傳忠建議,要注重實現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的聯網共享。他說,數據集成化是智慧監測的重要特征,重點是要實現數據上下貫通。當然,推動數據共享還要靠制度規范,要明確提出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的聯網要求,強化剛性約束。
“生態環境監測的目的在于為生態環境管理服務,管理上有什么創新、轉變,監測必須適應、跟進。”陳傳忠表示,監測對管理的支撐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也要看到,當前監測系統的信息生產與生態環境管理的業務流尚未銜接順暢。
他認為,在智慧監測創新應用中提出了測管一體的理念,目的就是要打通監測數據流和管理業務流,本質就是要強化大數據思維,把枯燥繁雜的數據加工成管理部門日常審批、調度、監管、執法中用得上的輔助決策信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