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生態疏浚復蘇洞庭湖生態環境,部分住湘全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
【谷騰環保網訊】3月3日,住湘全國政協委員黃蘭香為第一提案人,李微微、何報翔、張大方、賴明勇、胡旭晟、張健、潘碧靈、傅莉娟等住湘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提交提案,呼吁開展生態疏浚復蘇洞庭湖生態環境。
洞庭湖獨特的水文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奠定了洞庭湖長江中游洪水重要調蓄場所和國際重要濕地的重要地位。受自然演變特別是泥沙淤積影響,洞庭湖逐漸萎縮,據統計分析,1951年至2002年,洞庭湖年均沉積泥沙1.2億噸,總淤積量超過62億噸,擠占湖容45億立方米左右,平均淤積厚度超過2米。由此帶來了調蓄能力減弱、濕地生態衰退、水源涵養不足等問題。
具體表現在:洞庭湖調蓄洪水能力減弱,抵御洪水風險增大;湖區枯期飲用水難以保障,導致濱湖區數百萬居民面臨“守著水窩子難以取用水”的尷尬局面;生態功能呈退化趨勢,洞庭湖洲灘過度發育和抬高,枯水期水面減少、水深變淺、水生態空間縮窄,導致洲灘草甸化、濕地碎片化,草洲斑塊個數增加,江豚等一些大型水生生物生存空間被壓縮;洞庭湖航道通航條件不甚理想,洞庭湖區現有等級航道1279公里,由于枯期水深不足,高等級航道不多,目前沒有Ⅰ、Ⅱ級航道,Ⅲ級航道礙航淺灘增多,船只擱淺、堵船等航運不便事故發生幾率較大,目前南洞庭湖無法通航。
近年來,湖南切實扛牢“守護好一江碧水”政治責任,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近年來先后部署開展了洞庭湖區防洪蓄洪近期治理、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行動、環境治理十大工程和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取得顯著成效。但洞庭湖淤積萎縮的根本問題依然存在,亟須實施生態疏浚,結合城陵磯出口興建綜合樞紐,治理好“盛水的盆”,系統治理和復蘇洞庭湖。此外,2003年三峽工程建成運行,洞庭湖由淤積轉為微沖,也為疏浚復蘇洞庭湖創造了條件。
提案認為,實施洞庭湖生態疏浚,能提升濕地整體效益,可將東、南、西洞庭湖濕地連成整體,提升洞庭湖生態系統質量,增大枯水期生態水域空間,更好發揮其調節氣候、維護物種多樣性等生態屏障作用;能增強湖泊調蓄功能,可擴大洞庭湖調蓄容積,更好調控洪水,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防洪安全;能夯實水源民生保障,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長江三角洲一體化戰略提供水資源支撐;能構建航運黃金水道,可增大枯期洞庭湖航道水深,提升航道等級,形成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匯集經濟循環發展動能。
提案指出,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眾多,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幾乎涵蓋所有湖泊水域,生態疏浚范圍不可避免與生態保護紅線范圍重疊。
為此,提案建議生態環境部牽頭組織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專題論證工程生態效益及影響,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水利部、交通運輸部研究工程方案,“十四五”期間啟動建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