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財政激勵機制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
【谷騰環保網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了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目標,明確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大領域重點任務。
筆者認為,這些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有限的財政資金難以滿足行動方案順利實施的資金需求,亟須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吸引金融和社會資金共同投入。健全財政激勵機制,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健全地方財政主導的資金供給體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屬地方事權,由地方財政承擔支出責任。在資金供給上,要構建權責一致、中央支持、省級統籌、市縣鎮(鄉)負責、村級落實的投入體系。根據地區差異,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廁所改造與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等工程。通過績效考核,落實地方投入責任。根據中央資金項目管理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申報中央項目儲備,通過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渠道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維護、監督監測、成效評估等經費納入年度預算。
創新支持方式,最大限度發揮財政引導帶動作用。采取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財政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物代補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發行專項債券及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投資收益較好、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通過財政貼息、風險資金補償等引導金融機構為從事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的市場主體提供融資支持。通過財政撥款、特許或委托經營等渠道籌措資金,設立政府性農村基礎設施維修養護基金。
逐步建立以農民籌資籌勞和集體經濟補充為主、政府適當補助為輔的設施運行管理資金保障機制。建立運行管護長效機制是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而不管”問題的根本,運維資金是其中關鍵一環。建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較好區域全面試行農戶付費制度,西北、西南等經濟薄弱區域建立財政補貼與農戶繳費合理分攤機制。有村集體經濟的將村內環境治理設施運行費用納入資金使用范圍。對戶用廁所改造、戶用小型污水處理等設施,日常管護以農戶為主,財政統籌一般公共預算、提取部分土地出讓收入等適當獎補。
按照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要求,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績效評價管理辦法。結合項目特點,建立覆蓋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領域的統一規范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動態管理,隨著相關資金管理辦法的修訂、有關規劃計劃出臺定期更新。將績效目標設置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財政資金安排的前置條件,將績效目標與財政預算同步下達。全面實施績效考核,并選擇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重點評價,必要時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