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消滅劣Ⅴ類水
“經過清淤和雨污合流式截污工程建設,現在河道環境好了很多。”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北海街道西小路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諸妙茵,望著眼前一派碧水盈盈、兩岸粉墻黛瓦的西小河,興奮地說,“因為有呂府、王陽明故居等人文遺跡,坐烏篷船或者步行來我們這里的游客很多。以前,我們生怕因為水不好丟了臉,現在心里踏實多了。”
2015年,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在紹興市調研時提出“紹興治水要做到全省第一”。時隔一年,也是“五水共治”行動開展三年之際,紹興全市水質實現根本性改觀,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消滅劣Ⅴ類水,省控以上斷面全面達標,曹娥江、浦陽江全年保持Ⅲ類水標準。
實招一找到“病灶”所在
河道清淤實現淤泥固化處理
記者來到位于柯橋區錢清鎮的淤泥固化一體化中心,伴隨著隆隆的機械聲,6臺大功率壓縮機正在工作。一旁的小河里,插著4根口徑很粗的黑管子。
循著管子望去,只見河底泥漿被絞吸船吸上來,沉淀后進入調節池,被攪拌均勻,經固液壓濾分離,不一會兒一塊塊形如豆腐干的泥餅就成型了。
“用于攪拌的大池容積達1000多立方米。河底淤泥加入泥沙聚沉劑后,使泥從水中快速分離、沉淀。固液分離機械起到脫水作用,分別形成干的泥餅和清水。”來自湖北路德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移亞東說,經過這種泥漿脫水固結一體化工藝處理后的清水,可達標排放。泥餅不但比泥漿的體積小50%~70%,而且遇水不易融化。干泥可用作工程基礎料進行填埋,也可以用于磚瓦廠制磚,有機質含量高的還能用作園林綠化用土。
據了解,柯橋區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現有河道854條,水域面積達49平方公里。自2007年實施“清水工程”以來,每年河道清淤量達100萬立方米以上,河道清淤疏浚任務繁重。
河道清淤是治污水的關鍵一環,淤泥固化處理,能有效減少二次污染,節約土地資源。
2014年下半年,柯橋區建設淤泥固化中心,采用市場化模式清淤,近3年來累計投入3.5億元,清淤500多萬立方米。目前,已建成齊賢、錢清、福全3個淤泥固化中心,年固化能力達240萬立方米,完成固化淤泥30萬立方米,并在濱海口門丘新建一處淤泥固化中心。淤泥固化中心全天24小時不間斷作業,覆蓋周圍10公里范圍內的河道。
實招二從“治標”轉向“治本”
開展重點污染行業整治行動
隨著治水的深入推進,紹興市開始對源頭污染源進行治理。
工業企業偷排,一向被視為水質污染的頭號敵人。從2013年起,一場針對印染、造紙、制革、化工“四大行業”和“低小散”塊狀行業的整治提升行動全面啟動,“關停并轉”四個字是高污染企業必須接受的命運。
去年,紹興市啟動了號稱“史上最嚴厲”的印染、化工行業整治,一大批排放不能達標的企業應聲倒下。
據統計,2015年,紹興市全面完成“四大行業”671家重點企業整治提升,全市主要水污染負荷(化學需氧量、氨氮)在2010年基礎上下降30%以上。2016年,全市累計停產整治印染企業107家、化工企業102家,分別占企業總數的31.8%和34.1%;全市規模以上印染企業產量同比下降2.8%,廢水排放量同比下降13.2%。組織開展工業園區污染專項整治,全市82個工業園區共排查出問題1587個,已完成整改1502個,完成率94.6%。“這對紹興水質改善,是一個極大的貢獻。”紹興市環保局局長張永明說。
同時,紹興市在全省率先實施集鎮村、規劃非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努力實現生活污水治理的“全覆蓋”。
2016年,全市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已有1704個,受益農戶69萬戶,是三年計劃1674個村、55.5萬戶的101.8%和124%。
此外,紹興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也迎頭趕上。2016年,紹興市累計新增城鎮污水配套管網878公里,完成目標任務的166%,實現所有重點污染企業的污水排放全納管。
全市79個鎮均已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處理廠全部執行一級A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紹興市還在全市范圍組織開展了入河排污(水)口標識工作,根據不同區位和不同污染源,將每一個排污口“亮明身份”,接受群眾監督,倒逼推進截污納管和雨污混接整治,促進水環境不斷改善。
實招三全民治水
近30萬名黨員干部參加了治水大走訪活動
在柯橋區華舍街道華墟居委會,村支書宋建華通過“隔油池+活性炭”的方法,在這個即將拆遷的城中村中進行生活污水治理,結果只花了兩萬元就收到了治污效果。
在嵊州市仙巖鎮,人們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治水考核方式——“下游考核上游”,上游鄉鎮(街道)的垃圾、污水流到下游,下游鄉鎮(街道)逐次監督告知,年終還給上游打分。
“這些創造性的做法,既經濟又實用,在治水過程中層出不窮。”紹興市水城辦相關負責人說,這些靈感的火花之所以能迸發出來,是因為治水的理念深入人心,整個社會從政府部門到群眾形成了廣泛共識并充分參與,大家已經將治水當做自己的分內之事。
正是因為這一點,涌現出了很多“紹興樣本”:在柯橋區平水鎮,一位83歲的老人俞倩蕓,靠著黑板、粗瓷碗、自制的垃圾打撈網三件“治水法寶”,守護著村口的荷花塘,如今這已變成了全村人的習慣;在新昌縣小將鎮,數十位企業家自掏腰包認養河道,現在這一模式在新昌乃至全市推廣;在嵊州市下王鎮,46個留守婦女組成的“村嫂志愿服務隊”主動護河,如今已發展成全市上下2000多支巾幗護水隊,志愿者達到了兩萬多名。
在“全民護水月”活動中,全市各地各部門都開展了不同規模的護水活動,有近30萬名黨員干部參加了治水大走訪活動,其中鄉鎮(街道)、村(社區)等基層黨員干部21萬人左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