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構建環境宜居指標體系
上海市日前積極探索構建中心城區“環境宜居區”指標體系,結合中心城區的特點,確定了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地土壤環境、聲和輻射環境、生態環境、生活宜居與低碳化水平、物質循環與資源承載能力、環境管理水平8個一級指標和47個二級指標,通過對指標說明、確定依據、來源、計算方法、歷程分析、與國內外城市比較、與發達國家對比和目標設定8個方面對每個指標進行了研究。
作為中心城區的上海市閘北區近年來在環境宜居區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創建經驗,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因此,閘北區環保局主動請纓,擔綱了中心城區“環境宜居區”指標體系的研究工作,歷經兩年,在上海市環保局的支持和不少生態環境專家的共同參與下,完成了中心城區“環境宜居區”指標體系的建立,得到了上海市環保局的首肯。
![]() |
■中心城區環境宜居意義重大
中心城區大多是一個城市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與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
宜居城市是城市環境、居住、交通、社會文明等要素的綜合反映,對城市宜居性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將有助于建設環境宜居城市。而中心城區通常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多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與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因此,加強中心城區的環境宜居建設意義重大,對整個城市具有輻射作用。
根據《上海市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上海市中心城區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包括黃浦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和浦東新區。寶山區和閔行區也納入都市功能優化區。
根據《規劃》,這部分地區重點加強區域內的統籌協調,優化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高端要素的集聚和輻射能力,進一步改善城區環境和生活品質。
參與項目的專家們認為,環境宜居區指標體系的建立,體現了“多介質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生活的宜居性和環境管理績效”等因素,設定了權重,并以上海市閘北區為例,對宜居現狀進行了驗證,對于推動中心城區的環境宜居性建設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指標體系構建科學合理
綜合了亞洲銀行提出的城市環境宜居指數,一些體現中心城區的特有指標也被列入體系中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修光利參與了本次項目的研究策劃,據他介紹,宜居城區的8個一級指標是綜合了亞洲銀行提出的城市環境宜居指數確定的。亞行的指標體系包括了水環境、水資源、大氣環境、土地土壤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生活宜居、環境管理這8個方面。而上海中心城區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尺度小,二是通常工業污染源少,三是大部分為建成區,供水、供電等體系都已經生成,因此,將水資源指標調整為物質循環與環境承載能力指標;同時將生活宜居調整為生活宜居與低碳化水平。
每一項一級指標下面的二級指標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據修光利介紹,一部分二級指標是根據已有的國家級評選及現有的城市指標體系來設定的。比如,在水環境二級指標中,地表水功能達標率、城市污水處理率、單位工業增加值的廢水排放量、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控網絡等指標,本身就包含在環境宜居城市指標體系、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上海環境友好型城市、宜居城市指標、優美鄉鎮指標中。
“另外,城考、生態文明考核等已有的指標也成為了二級指標的重要來源,比如重點工業企業廢水排放穩定達標率等。”修光利告訴記者。
同時,一些體現中心城區的特有指標也被列入進體系中。比如智能化地面公交系統指標,屬于宜居城市指標中生活便利度中交通類范疇,而交通是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樞紐,表征這一地區的經濟發達能力和前景,體現交通便利性,反映推進低碳化工作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有利于減少機動車尾氣的排放,能夠體現中心城區人流匯聚,客貨運發達的特點。
此外,據專家介紹,在研究過程中,項目通過指標說明、確定依據、來源、計算方法、歷程分析、與國內外城市比較、與發達國家對比和目標設定這8個方面,來對每個指標進行研究。
■對指標權重開展問卷調查
排在第一位的是大氣環境,其次是水環境、土壤和土地環境、聲和輻射環境、生態環境。生活宜居與低碳性和環境管理居后
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項目對上海市閘北區環境方面的專家進行了網上電子問卷和紙質版問卷調查,從而對各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了排序,以測算環境宜居各個指數的權重。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環境宜居指標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大氣環境,其次是水環境、土壤和土地環境、聲和輻射環境、生態環境。生活宜居與低碳性和環境管理兩個方面居后。
據介紹,這一結果與環境宜居城市的指標權重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有所不同。亞洲開發銀行城市環境宜居指數中,權重最大的是大氣環境0.17,生活宜居性的權重是0.16,水環境是0.14,水資源(等同于本項目的物質循環和承載力)是0.14,環境管理是0.13,生態環境是0.10,固體廢物(土壤)是0.08。
“兩個指標體系之間的區別是與指標設定的二級指標相關的,比如在亞行的指標體系中,固體廢物主要針對處置率,并沒有納入土壤環境質量,因此權重較低。此外,上海市最近幾年霧霾污染的嚴重性大大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這也是大氣環境排在首位的主要原因。”修光利告訴記者,“同時,中心城區沒有考慮到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問題相對比較集中也是這兩個體系有所區別的原因。
對水環境指標各因子的權重調查可知,污水處理率、地表水功能達標、地下水監控相對比較重要,而企業的排放達標情況相對略低。
對大氣環境指標各因子的權重調查可知,公眾對于空氣優良率非常關注,接近20%的比率。其次是揚塵,這說明揚塵控制對于中心城區來說比較重要。重點企業的排放、總量控制完成率以及排放強度下降率也值得關注。公眾對于清潔能源替代和機動車檢驗率并不重視。
新聞延伸
指標體系還需不斷修改完善
根據指標體系評價結果,閘北區得分比較低的指標包括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性、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完備程度、空氣質量優良率、揚塵控制、年均PM10和PM2.5的達標率、年均二氧化氮達標率、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的監控、區域環境噪聲、人均綠化面積(特別是森林面積)、智能化地面交通、低碳交通規劃、新調整場址環境評估、餐飲油煙在線監控等方面。
為此,專家建議,要提高閘北區的宜居性,需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進一步加強市北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深化西部園區生態化改造及東部園區智慧轉型。西部園區進一步加大生態化改造力度,全面實施樓宇能源分項計量、地源熱泵系統等生態化改造項目,進一步推進樓宇LEED認證及國家綠色建筑認證工作。東部園區要繼續秉承市北高新園區城中園林特色,加強東區公共綠地建設,開展重點企業和重點樓宇的碳審計、能源審計和能源中心試點,樓宇全面應用用電分項計量、分質供水等技術。
其次,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控制,結合舊區改造、重點區域建設等,積極推進公共綠地、立體綠化和林陰道建設。
最后,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不斷完善污染源管理信息數據庫,初步建成環境管理信息共享平臺,通過數據、網絡和應用的整合,滿足環境監測、監察、管理對數據的時效性要求。建設區環保門戶網站,完善網上辦事等服務功能,加強環保信息公開。
上海市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李蕓表示,這項研究不僅僅反映了閘北區的環境宜居性,而且可以推廣到全市的中心城區及其他中小型城市。
上海市環保局科技處處長楊春林也表示,這個指標體系的建立還需要更多中心城區的指標值進行檢驗,從而對指標體系進行反饋修改,使其進一步完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