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峰:環保企業跨界投資成趨勢
隨著PM2.5事件的發酵,政府加大了環保投入力度,一時間,PE/VC們對環保項目趨之若鶩。隨著政策的傾斜、大筆資金的注入和越來越多的關注,環保企業的投資會發生怎樣的轉變呢?
在剛剛邁過去的一年里,中國遭遇了一場入冬以來最大范圍的大霧,有25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地被大霧困擾。于是乎“環保”成為搜索熱詞。
政府也承諾,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累計投入要超過5萬億人民幣。得知此消息,無數PE大佬們奔走相告,紛紛轉變策略,將環保產業視為創富的藍海。
“但所有投環保項目的投資人都認為,這個領域是最難快速獲得效益的,而且目前的現實是環保領域賺大錢的機會很少。節能環保領域市場大、機會多、投資難、收效慢,但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環境現狀和政府治理環境的決心和承諾,都確保了環保產業在未來的5~10年是黃金投資期。”紀源資本合伙人于立峰說。可見,隨著霧霾和地下水等環境問題的持續發酵,中國環保產業將迎來新一輪資本盛宴。
跨界投資成趨勢
來自清科集團的數據統計,2013年內,到10月底,全國各大風投機構已向環保節能公司投入超2億元。然而,在過去的多年里,盡管環保產業巨大,但資本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水的領域。
“目前來看,關于PM2.5的項目是這兩年才有的,大家都認為水的項目比較成熟,其實土壤修復領域在全國范圍內,真正成規模的、專業的也只有一兩家。例如,北京建工環境修復,2013年的業績大概也只有2~3個億的規模,但他們已經算是這個領域內的大企業。故而整體來看,環保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于立峰介紹。
對于PE/VC們來說,過往傳統的環保領域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投資野心,那么,在接下來他們會關注哪些領域呢?
于立峰表示,接下來他會關注四個方面的投資:
首先,高效的固廢和重金屬回收技術。對于土壤來說,最大的污染問題為重金屬的污染,一方面是城市礦山這一概念80年代就已經提出,另一方面是資源型公司、城市中的尾礦、貧礦的治理,第三是被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回收。這些被“拋棄”的“剩余”金屬既污染了土地,又造成了資源浪費。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方面的投資并不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投資成本高,盈利空間小,技術的經濟性不理想,當然還受到國際金屬價格周期的影響。“因此我一直在關注有沒有一個低成本高效的重金屬分離技術,這種技術在未來的5~10年是一個重頭戲。”
其次是跨界技術與跨界投資。在互聯網時代,沒有互聯網思維的人,將來會被淘汰。這個跨界指的是專業領域和技術的跨界,就是節能環保領域內的跨界,不僅是TMT,也不僅僅是環保節能技術,例如環保數據的采集分析,通過移動互聯網采集數據、監控,這種類型的跨界技術,尤其和互聯網的結合,會是下一個結合點,Google收購Nes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再者,是大氣治理,包括脫硫脫硝新技術、空氣治理檢測設備。
最后,就是一些前瞻性的技術,包括未來飲用水和地下水的安全,也值得關注,也許未來10年這是一個關注點。飲用水的安全問題會不會是下一個PM2.5,會不會是下一個鎘大米?這個也必須關注。
未來一定是“技術+服務”的商業模式
在這些領域中,對于投資人來說,到底是技術重要,還是商業模式與市場重要?其實都重要!只是針對不同的領域會有相應的側重點。
按照簡單的邏輯來看,如果在一個投資相對熱烈或者較為飽和的領域中,投資人更多的會關注商業模式或者市場,因為在這些領域中,技術創新所帶來的驚喜程度一般,當然也會有突破性的技術出現;而在某個投資相對不太旺盛,如上述固廢與重金屬回收領域,這個領域需要一些技術來突破行業發展的壁壘,故而投資人會更關注于技術,但也不是說市場與商業模式不重要。
故而按照上述邏輯,環保企業在發展中,需清晰自己的定位并適時調整發展戰略。
于立峰舉了他所投資的安潔士作為例子。這是一家專業開發油田環保產品并提供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起初安潔士的模式是賣設備給油田,之后為他們提供一些后續服務,隨后,為了與油田形成一個長期合作的捆綁模式,安潔士改變了商業模式,將設備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油田提供整體的污水處理方案。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問題,由于長期將設備掌握自己手中,并隨著市場的不斷增加,設備也要不斷增加,這樣其固定資產規模會越來越大,隨之帶來的凈資產回報率會降低,企業變成了一個重資產公司,于是就對企業資金杠桿產生了很大壓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安潔士就需清晰將自己定位于一個“環境服務商”而非“設備供應商”,需要平衡設備銷售與服務之間的比例。
“在我看來,最為理想的商業模式是技術+服務的模式,這是一個趨勢。”于立峰說,“安潔士僅僅是一個小例子,面對環保行業的眾多機會,很多企業會犯迷糊。你要么全產業鏈通吃,要么只專注于一個領域,而在這個領域里你要獨大,這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